平台所刊医案仅供中医临床思路参考,
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试药。
扫描下面的二维码,关注本公众号,说不定哪天就能用得上,帮到家人和朋友……
温馨提示:如果您喜欢本公众号,请进入公众号以后,点击右上角三个小黑点,设置本公众号为星标⭐公众号…感谢🙏
因为微信更改了推送规则,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,如果不点『在看』或者没有『星标』,可能就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!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便血--肠风下血,血色鲜红,日三四次。风热客于肠间,血为风鼓而出也。
药方:晚蚕砂10g、乌梅炭2、白头翁10、地榆炭10、当归10、炒僵蚕6、槐花炭10、丹皮6、炒防风6、炙甘草1.5。蚕砂、僵蚕、防风能去肠中之风,为肠风之特效药。
来源:【吴安庆医案医论选93】
肠风下血治验:一方祛风凉血,还肠道清宁
便血之症,临床常见,其中“肠风下血”尤为典型——血色鲜红如注,每日数行,肛门灼热,多因风热邪气侵袭大肠,扰动血络,血为风“鼓”而外溢所致。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风为百病之长”,风邪善行而数变,其性升散,若犯肠腑,易灼伤血络,迫血妄行,故见便血鲜红、发作频繁。
针对此证,中医治法当以“祛风清热、凉血止血”为核心,今观吴安庆先生所拟此方,配伍精妙,紧扣病机,堪称治肠风下血之良方。
方剂解析:祛风为要,凉血为助,调和气血
全方由十味药组成,以“祛肠间风邪”“清肠中郁热”“止妄行之血”为三大法则,药物协同,层层递进。
第一组:祛风特效药——晚蚕砂、炒僵蚕、炒防风
风邪客肠,首当祛风。方中晚蚕砂、僵蚕、防风三药相伍,为“肠风”专药。晚蚕砂辛温走窜,善入肠腑,能祛肠间风湿,正如《本草纲目》言其“治肠鸣热中,风痹瘾疹”;炒僵蚕咸辛平,善祛经络风邪,兼能化痰散结,与蚕砂相合,增强祛风通络之力;炒防风辛甘微温,为“风药之润剂”,既能祛风解表,又可胜湿和中,三药共走肠络,直捣风邪巢穴,使风去则血自宁。
第二组:凉血止血药——地榆炭、槐花炭、白头翁、丹皮
风热灼伤肠络,血溢脉外,需凉血以止血。地榆炭苦酸微寒,专入下焦血分,善清大肠湿热,凉血止血,为“治便血要药”;槐花炭苦微寒,善清肝泻火、凉血止血,《本草求真》称其“治肠风血痢,肛门肿痛”;白头翁苦寒降泄,清热解毒力强,尤善清胃肠湿热,与地榆、槐花相伍,增强清肠止血之效;丹皮辛寒,既能清热凉血,又可活血散瘀,防凉血药过于壅滞,使血止而不留瘀。四药均经炒炭或生用,凉血之力更专,直折血分热势。
第三组:调和固护药——乌梅炭、当归、炙甘草
凉血止血易伤阴血,且便血日久可能兼夹血虚,故方中配伍调和之品。乌梅炭酸涩收敛,既能收敛止血,又可生津护阴,《本草纲目》谓其“敛肺涩肠,止久嗽泻痢”;当归甘温质润,补血活血,既补已失之血,又防凉血药寒凝血脉;炙甘草甘平,调和诸药,缓急和中,兼顾脾胃,使全方攻邪而不伤正。
全方特色:风、热、血同治,祛邪与固护兼顾
此方妙在“祛风为先,凉血为要,调和为佐”。风邪去则肠络得宁,热邪清则血不妄行,凉血止血而不留瘀,收敛固护而不敛邪,针对“风热客肠、血溢脉外”的核心病机,环环相扣。临床用于肠风下血(症见便血鲜红、肛门灼热、舌红苔黄、脉数),往往能快速缓解症状,复肠道清宁之态。
结语
中医治病讲究“审因论治”,肠风下血虽表现为出血,其本在风热内扰。此方以祛风为先锋,凉血为后盾,调和为保障,既切中病机,又顾护正气,体现了中医“整体调理、辨证施治”的智慧。若遇此类便血症,不妨在医师指导下参考此方,或可收良效。
温馨提示:过敏性鼻炎需长期调理,本方侧重“扶正祛邪”,需坚持用药至少1个月。若合并哮喘、鼻息肉等器质性病变,建议中西医结合治疗,避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可盈配资-老牌配资平台-股票网app-配资炒股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